内眦整形:改良 Z -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

2017-02-20 17:03 来源:丁香园 作者:bojun92
字体大小
- | +

内眦赘皮与单睑为东亚人种的外貌特征,目前研究显示内眦赘皮的形成,与内眦中部解剖学变异、皮肤张力异常有关(图 1)。1996 年 Park 医生提出 Z-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图 2),通过移行皮瓣松解异常结构、降低皮肤张力,但内眦部位切口易形成不自然的明显瘢痕。来自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的吕东泽医生等改良了 Z-成形术,采用分段式手术,其研究成果发表于 2017 年 1 月份的 Ann Plast Surg 上。

内眦赘皮4型.png
图 1 示内眦解剖形态:I 型, 没有内眦赘皮;II 型,内眦赘皮部分遮挡泪湖并延伸至泪湖边缘;III 型,内眦赘皮几乎完全遮挡泪湖且赘皮曲线侧方与下睑相接;IV 型内眦赘皮为异常反向型,较少见。东亚人种内眦形态多属于 II 和 III 型

Z 字内皮成形术.png
图 2 示 Park Z-成形术设计:(A)a 点为 d 点表面投影,d 点为泪湖最内侧端点,b 点为内眦赘皮与下睑接合点,e 点为重睑线内侧端点,c 点为重睑线延长与 a 点水平线交点(B)去除 eac 三角(C)掀起 eabd 皮瓣(D)皮瓣旋转缝合,需保证无张力缝合,ce 瘢痕可隐匿于重睑皱褶内。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 48 例亚裔轻中度内眦赘皮,采用改良式 Z 字内眦成形术(图 3 及图 4),手术中 ebd 三角做切口形成皮瓣并插入 cdb 三角,无额外切除内眦皮肤,其中 c 点非固定,主要根据重睑线设计定点,个体化、分段设计,术后随访期 1 年。研究效果评估采用 ICD 比,即内眦间距(intercanthal distance,ICD)与瞳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 ,IPD)比值,以及术后手术瘢痕可见性。

改良式内眦成形术.png
图 3 示改良 Z-成形术设计:ebd 皮瓣并插入 ecb 三角,bec 皮瓣插入 bd 线切口,bd 线水平夹角为 45°,∠CDB 决定泪湖可见程度,ce'b 形成内眦内侧壁

1.png
图 4 示改良 Z-成形术手术操作:于 ebd 三角分离皮瓣,ce 作切口,旋转皮瓣将 b 点提升至 c 点位置,c 点可根据重睑线形态定点,B 为扇形重睑,C 为平行形重睑,eb 线替代 ec 线,皮瓣旋转与切口下软组织缝合,修薄皮瓣和切口下多余组织可避免术后术去臃肿

研究结果显示术前 ICD 比平均值为 0.60,术后为 0.57,ICD 比显著性降低。40 例(83.3%)未见明显瘢痕,8 例(16.7%)瘢痕较明显,但 48 例均未出现需要再次手术的严重瘢痕(图 5 及图 6)。另外,研究人员认为术式分段式设计使 ec 线瘢痕隐秘、皮瓣张力减小,更能满足患者需求,手术操作较简单、易掌握。

术后.png
图 5 示一例 ,40 岁女性,采用改良 Z-成形术,(A)术前(B)术后 12 月

术后2.png
图 6 示一例,27 岁女性,采用重睑术联合改良 Z-成形术,(A)术前(B)术后 12 月

综上所述,改良 Z-成形术矫正和内眦赘皮有效可行、化繁为简,术后瘢痕不明显。国内外不乏多种改良自传统内眦赘皮成形术的研究报导,临床医生在面临多种选择时应先考虑自身的技术掌握及配合患者内眦、重睑形态,选择合适的术式。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费杨虹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