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缺损分四型 显微重建各不同

2015-05-31 13:40 来源:丁香园 作者:14奔向未来
字体大小
- | +

外伤及肿瘤切除术后下颌骨损伤可影响外观,并导致如单侧肌肉损伤所致的咬合不正等功能缺失。为修复外观缺损、重建功能,产生了多种手术方法,而成功重建下颌骨的难点正在于从中选择最优法。

由于下颌缺损的复杂性,一套简单实用、普遍接受的系统分类、治疗方法仍是空白。美国Schultz等人通过实践论证了一种新的简化分类法及相应的下颌骨显微重建修复方法,并发表于最新的PRS杂志上。该分类法侧重于受区血管完整性,以期通过显微外科手段,精确地修复复杂下颌缺损。

该法首先按照重建手术的复杂性分为四型。以下颌骨正中线为界,1型为单侧缺损未及下颌角,2型为单侧缺损累及同侧下颌角,3型双侧缺损未及任何一侧下颌角,4型双侧缺损累及单侧或双侧下颌角。

各型根据同侧血管是否适于吻合进一步分为A型(适用)和B型(不适用),B型则需要吻合对侧颈部血管。对于2型病例,需另外注明是否累及相应髁突,以决定使用何种移植材料:记单侧髁突受累为2Ac/Bc,未累及则为2A/B。

根据以上分类,结合皮肤缺损、下颌缺损长度、术后是否需要假牙及其他特殊情况,由术者进一步决定使用的游离骨瓣种类。下颌骨缺损分型及显微外科修复方法流见图1。

中文版流程图_副本.jpg
图1 下颌骨缺损分型及游离骨瓣选择流程图 (A:同侧血管可用于吻合;B:同侧血管无法用于吻合

从过去至今,对于小于5厘米、周围组织血供充足的缺损,常选用非血管化移植骨。此分类法应用的临界大小为5厘米,对于大于5厘米、尤其包括被覆粘膜的缺损,建议使用该法,并使用血管化游离组织进行微血管重建。相较于非血管化骨移植,微血管重建手术成功率高达99%,即使在受照射部位,手术的成功率仍超过90%。

综上所述,该法对于处理复杂下颌骨缺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霍莹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