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肉毒杆菌毒素(BoNTA)是肉毒杆菌的生物提取物。BoNTA可通过调节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抑制肌肉收缩和汗腺分泌,但是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和合成机制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BoNTA药代动力学特性存在明显差异。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的监管机构证实,对于同一个体,不同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治疗剂量是不同的。
在中国,目前有两种BoNTA应用于临床。一种是国产的CBTX-A,另一种是BOTOX。尽管两种BoNTA疗效相似,但是副作用并不相同,其中部分原因是二者在作用部位的扩散程度不同。药物的扩散特性决定了其能否在局部精确定位发挥理想疗效,从而避免两侧不对称、眼睑下垂、视线模糊和眉毛下垂等副作用。
过去尚无关于BOTOX和CBTX-A扩散特性的相关研究。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姜海燕医生等人设计双盲随机对照试验,首次评估BOTOX和CBTX-A在汗腺的扩散特性,并分别采取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种方式,比较其扩散效果,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Dermatologic Surgery上。
该研究共纳入20例健康受试者,分别在受试者前额的四个部位注射2U的BoNTA,其中前额内侧为皮下注射,外侧为皮内注射(见图1)。
图1 前额BoNTA注射部位。BoNTA 1,BOTOX;BoNTA 2,CBTX-A;ID,皮内注射;SC,皮下注射。
在第14天进行淀粉碘试验。将受试者前额擦干,涂上2%的碘酒,再抹上一层淀粉。嘱受试者在环境温度约32℃的房间里行走,直至注射部位周围的无汗区域与出汗区域之间出现明显界限(出汗区域由于碘与淀粉反应会染成蓝黑色)。立即拍照记录结果,并计算无汗区域的表面积以及垂直和水平范围。
结果显示,采取皮内注射的方式,注射CBTX-A后产生的无汗区域表面积明显大于BOTOX,垂直和水平范围也明显超出BOTOX。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观察到相似结果。而由于注射深度不同,皮下注射BOTOX后无汗区域的范围显著大于皮内注射(见图2)。
图2 分别皮内和皮下注射BOTOX和CBTX-A后无汗区域面积和扩散范围对比。
缩小BoNTA的扩散范围对于减少副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出于审美考虑。不同类型的BoNTA扩散速度不同。其中一种解释是分子大小不同所致。通常认为分子量越大扩散速度越慢。BoNTA是由分子量为900、500和300kD的神经毒素组成的复合物。提纯之后,这些神经毒素复合物具有各自的特性。
BOTOX是所有神经毒素中分子量最大的,均由分子量为900kD的神经毒素组成,因此其在作用部位的扩散速度最慢。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没有公布CBTX-A的分子量大小数据。
另一种解释是由于BoNTA制品中所含的添加剂不同。CBTX-A中的添加剂有蔗糖、右旋糖酐和明胶,而BOTOX中则含有人血白蛋白和氯化钠。然而,关于添加剂和扩散机制对扩散效果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BOTOX在作用部位的扩散范围小于CBTX-A,提示不同的肉毒杆菌制品特性不同,使用时应区别对待。扩散范围越小越有助于精确定位,从而利于在局部发挥最大药效并减少副作用,改善患者体验。